不止是提速,USB 3.1引领PC一线通
自诞生之日起至今,USB经过几轮升级,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电子产品中更流行的通用接口。从最初的1.0进化到最近的3.0,提速是不变的宗旨,接口造型的统一实现了USB无与伦比的兼容性。不过,随着USB 3.1逐渐浮出水面,我们发现在这一轮升级当中,提速只是顺带的附加价值而已了。
别被名字误导了,USB 3.1变化大
从字面上看,3.1只比3.0提高了0.1,按照经验这次升级只是微调式的改进,其实却不然。单考虑速度指标,比起5Gbps的USB 3.0,USB 3.1的理论传输速度达到了10Gbps,正好翻了一番,的确是幅度最小的一次升级。毕竟,USB 3.0的速度是USB 2.0的十倍,USB 2.0又是USB 1.1的四十倍,反差真的很大。但是,如果再把功能、形态等元素加进去,这又是史上最显著的一次升级,甚至可以改变我们对USB的认知和应用方式。
首先,“万古不变”的接口造型终于成为了过去式,当然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。目前USB 3.1线缆一共有三种接口,其中USB 3.1 Standard-A和USB 3.1 Micro-B跟目前的USB 3.0保持一致,而USB-IF组织正在大力倡导的USB 3.1 Type-C则实现了彻头彻尾的改头换面,不仅线路不分正反,即两端的接口完全一致,就连接口本身也终于变成全对称的造型了。此前USB接口需要区分正反的结构,被誉为“反人类设计”的典范,就算母口位置在机箱前面,也很容易弄错,遗憾的是为了保持向下兼容,这款接口十几年都没有变过。
其次,USB 3.1 Type-C线缆还可以通过整合DisplayPort通道的方式,实现音频和视频信号的传输,其带宽足以驱动4K分辨率的显示器,传输音频信号自然更不在话下。除此之外,USB 3.1 Type-C的输入输出功率可以达到100W,满足了大多数液晶显示器和音箱、耳机的需求。如此一来,这条“神奇”的线缆有望可以成为PC中有线设备之间的连线。尽管现在键鼠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无线化,不过台式机的接线依旧显得复杂而繁冗,很多人选择桌面一体机的首要理由就是接线方便,因此USB 3.1 Type-C的应用前景是显而易见的。
最后再来谈谈最基本的指标——速度,10Gbps是USB 3.1的理论峰值速度,那么USB 3.1设备的更大传输速度可以达到1.25GB/s吗?毫无疑问这是不可能的,但是USB 3.1在实际测试中的效率还是令人惊叹。在9月的秋季IDF峰会上,祥硕(ASMedia)展示了款支持USB 3.1的主控芯片“ASM1142”,现场演示中的读写速度都超过了800MB/s。
首席对手哑火,普及前景乐观
作为无可争议的事实标准,其实USB接口并不是一帆风顺的,十几年间竞争对手此起彼伏,比方说大家熟悉的“火线”(Firewire)和eSATA,这两种接口尽管没有彻底消失,但早已败下阵来,尤其是后者几乎是不见踪影。相比之下,“雷电”(Thunderbolt)接口曾经最有可能对USB构成威胁,其时间节点正好跟USB 3.0“撞车”。
雷电接口是英特尔与苹果共同研发的,结果在苹果设备上比较普及,在PC阵营却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。虽然英特尔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,可是最重要的“盟友”微软却掉了链子——Windows操作系统对雷电外设的支持非常差劲。另外,要是仔细探究技术细节,也会发现雷电接口在PC上的运作原理远逊于苹果电脑,这让人不由得怀疑雷电究竟是英特尔在主导还是苹果在主导,至少外人看起来英特尔似乎说了不算。
近两三年来,在跟USB 3.0的竞争中,技术领先的雷电接口最终只扮演了跑龙套的角色,迄今也没有像样的相关PC设备问世。说来遗憾,雷电比USB更早支持音频视频传输,比USB更早实现10Gbps的速度,然而今天迎头赶上的USB 3.1 Type-C则宣告了雷电接口在PC阵营彻底失败。USB 3.1 Type-C的对手只有一个,就是昨天的自己。
接口的造型变了,兼容性优势顿时化为乌有,这可是个重大问题,不过一段时间的共存对于主板厂商来说不是什么难事,所以孪生兄弟之间并非你死我活的关系,造型的变化不会影响USB 3.1 Type-C走向普及。另一方面,在彻底的无线化尚存在较大难度的今天,“一线通”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。用户对便利性的追求,多设备共享的应用模式,都需要更简单的线缆连接方案,目前看来只有USB 3.1 Type-C有望实现这个目标。
写在最后:简化、简约、环保,PC发展新主张
USB 3.1带来的速度提升不会让人觉得惊天动地,但是其他方面的进步都很值得期待。进化到Type-C之后,新接口的意义远不止于正反面随便插入,还可以通过USB线缆传输视频和音频,从而使得“一线通”不再是PC玩家的奢求。试想一下,有了USB 3.1 Type-C,一根数据线就能为笔记本外接显示器,后者不需要额外电源,而且还可以作为USB Hub使用,需要时能够随意连接移动硬盘、U盘和其他外设……跟杂乱无章的桌面告别吧!
事实上,我们不难看出进入到性能过剩时代的PC中的各个配件都在往简化、简约、环保等“非性能导向”的路线发展,USB 3.1 Type-C就是个很好的例子,速度的提升只不过是附带的小彩蛋。我们还可以联想到NVIDIA刚刚推出的新显卡GTX 980/970,其更大的进步是功耗的降低而非性能的提升。向前看,PC的未来更需要“软实力”。